咨询热线

020-38289070

管理+IT

管理+ITPEG咨询融合管理+IT,通过一系列整合服务,帮助企业建立最本源的正向创新机制。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广州”建设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建设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信息广州”,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加快建设“信息广州”是推动广州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
    1.充分认识加快建设“信息广州”的深远战略意义。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制高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建设以人为本、共享包容、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广州”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全面融合发展,实现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形态。加快建设“信息广州”是我市构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战略,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加快建设“信息广州”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建设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充分渗透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融合,提高全民信息能力,强化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壮大信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高端要素集聚、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功能。
    3.加快建设“信息广州”的总体目标。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信息广州”,跻身亚洲信息化先进城市行列。实现信息网络无所不在,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电子政府成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流模式,网络化工作生活方式广泛普及,形成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组织体系,成为全国信息产业强市、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和亚太地区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
    至2010年举办亚运会时,建成覆盖全市城区的无线城市、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800兆数字集群网和数字电视网络,初步建成服务型电子政府,城市管理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达80%,电子商务普及率大幅提升,数字家庭广泛普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比2007年翻一番,亚运会访客和市民可享受随时随地随需的网络和信息服务。
    至2012年,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比2008年提高50%。具体目标为:
    ——信息化应用目标。政府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网上办事广泛开展。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100%,政府部门普遍实现网上办公,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超过90%,网上申报纳税额占纳税总额的70%。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超过70%,企业网上采购额超过采购总量的60%。
    ——信息产业目标。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0%以上,形成3个产值500亿元以上的高增长产业群,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和企业。
    ——国民信息素质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明显提升,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掌握信息化基本技能,75%以上的市民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
    ——信息技术创新目标。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和优势企业,重点电子信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5%,信息化投资占企业投资总额比例超过10%。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国家信息通信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成为汇聚华南、服务全国、沟通世界的国际信息通信中心。互联网普及率超过90%,光纤到户覆盖率50%以上,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80%左右,率先建成无线城市,实现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
    ——信息化发展环境目标。形成较完善的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和服务体系,建成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组织管理体制和机制。
    4.加快建设“信息广州”的基本原则。
    ——信息化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相融合。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渗透应用,加快发展高端、高增长的信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水平国际化,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信息化与建设宜居城市相融合。坚持以信息化推动城市现代化,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行网络化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以网络空间换取物理空间,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统筹城乡发展能力,优化宜居城市环境。
    ——信息化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相融合。坚持以人为本,破除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构建服务型电子政府为导向,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网络化,增强市民对重大公共决策的互动参与,提高行政效能和便民服务水平。
     ——信息化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相融合。以信息化支撑创新网络建设,网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构建高效的知识创造、共享和传播体系,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信息化与惠民富民相融合。以落实“惠民66条”和补充17条为着力点,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提供便民服务,鼓励网上创业就业,缩小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以信息改善民生,促进惠民富民。
    ——信息化与提高文化软实力相融合。完善网络文化信息传播体系,利用互联网弘扬岭南文化。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营造活泼有序、平等参与的网络文化氛围,建设网上思想舆论阵地,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信息化与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相融合。以增强国际资源配置和利用能力为目标,打造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加快以珠三角、港澳台合作为重点的区域信息一体化进程,促进现代物流、信息、金融、商贸和会展等高端要素集聚,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二、着力推进电子政府工程,推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现代化
    5.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和资源整合。全面推行电子政务,构建统一协同、资源共享、无缝对接的跨部门政府业务体系、服务体系、技术体系、数据体系和绩效测评体系,统筹建设党政机关公文交换、网上办公和业务管理应用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建设、应用与运维机制,实现各部门协同办公和高效运作。加强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建设跨部门统一互通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内外网平台和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平台,建设统一的业务数据库,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深化服务窗口单位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现统一受理、并联审批,提高综合监管和服务能力。完善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国民经济监测和预测预警水平。健全完善电子监察综合平台,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6.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府服务体系。以企业和市民为中心,构建电子政府服务体系,提高便民利民服务水平。以政府门户网站为枢纽,实现全天候一站式政府网上服务。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全面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发布系统,设立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为市民和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个性化的在线服务。加强网上政民互动,推行网上咨询、网上调查、网上交流、网上评议。加强条块结合,整合政府网站群、政务服务中心、政府服务热线、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档案服务中心、市民电子邮箱、社会保障卡、公共服务终端等便民服务渠道,实现一站办理、一网连通、一号服务、一卡通行,提升电子政务服务水平。积极推行网上询价、网上招标等政府采购模式,促进政府采购公正透明。
    7.以信息化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管理,整合各种专题信息资源,构建统一的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体系,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建立“数字城市”空间信息框架,提高城市资源规划、配置、综合利用和管理水平。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网络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城市规划、国土房屋、市政园林、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征地拆迁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决策支持体系,促进城市设施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8.推进高效协同的社会管理信息化。扎实推进“平安广州”信息系统建设,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全市一体化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视频资源整合共享、综合应用和智能化应用。深入推进政法领域信息化统筹建设与协同应用,加大治安管理、案件侦破、消防和出入境管理等应用,促进信息综合利用。加快建设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系统,形成快速精确、协同高效的调度指挥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推行全过程电子监控,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信息平台,增强协同监管能力。

    三、着力推进信息惠民富民工程,促进和谐广州建设
    9.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整合社会保障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实现全流程协同管理、基层综合办理和网上一站式服务。推进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慈善事业信息系统的衔接,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全面推广“平安通”呼救援助服务。加强各类人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人口信息与社会保障等管理系统的互通共享,实现人口计生领域的科学管理和全面服务。
    10.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构建覆盖全市的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推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一本通”,加快社区与农村医疗、保健和卫生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促进医疗、医药与医保联动,实现医疗资源及信息的共享共用。加快实施“数字化医院”工程,推广各类在线便民服务,发展远程医疗。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11.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教育e时代”工程,构建“数字教育城”。继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现“校校通”,发展一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普及与提升等工程,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数字化学习创新、现代远程教育和数字教育进社区,建设内容丰富的电子化学习平台。深入推进教育管理、招生考试和教育公共服务信息化,构建高效的教育管理、决策和服务体系。
    12.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和数字家庭应用。推进“数字社区”工程,完善和推广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民政福利等一站式数字化便民服务。建设一批市民上网培训服务中心和上网服务站。积极推进“信息富民”工程,建设一批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创新创业公共支撑平台和服务中心,鼓励和引导市民网上创业就业。实施“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发展数字化、高清互动的家庭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推广应用集家居控制、治安监控、视听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家庭综合智能系统,普及数字化生活方式。
    13.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实施“信息富农”计划,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信息化,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实现镇镇有网站、村村通宽带、户户会上网。建设镇村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综合办事服务。建设农业生产管理和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整合涉农信息服务,建设农村市场信息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继续实施“政企共填数字鸿沟”行动,支持建立一批信息化试点示范村、上网服务站和信息化服务队伍,为农民提供公益性信息网络服务。

    四、着力推进信息兴业工程,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14.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着力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制造和现代信息服务等现代信息产业。实施平板显示、现代信息服务、数字家庭、集成电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专项,大力发展液晶显示、移动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高增长产业,突破发展集成电路等战略产业,加速培育数字家庭、移动互联网、半导体照明等高潜力产业。推动新应用带动新增长,着力发展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的数字家庭产业,聚集国家及国际标准、专利,突破关键技术,建成数字家庭技术创新、内容服务、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集聚区。大力发展网络增值服务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务,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建设一批功能互补的信息产业聚集区,完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引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国际性产品和知名品牌,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的信息产业集群。
    15.加强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程,以汽车、石化、电子、船舶、钢铁等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加快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开展融合试点示范工程,扶持发展信息技术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的品牌和产品。发展供应链管理、集成制造和敏捷制造等网络制造与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向高端制造和服务转型。推广电子信息节能技术,强化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自动控制,促进节能减排。以嵌入式系统为重点,大力发展数控装备、汽车电子、船舶电子等新兴产业。发展虚拟化、数字化设计平台,推动服装皮革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
    16.加快信息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优势服务业。继续推进广州“电子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加快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推广RFID(电子标签)、卫星定位等技术,建设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物流信息交换中枢。推进金融保险业信息化,建立金融保险预测、预警和监管信息系统,发展网上金融。加快推进专业市场信息化和标准化,健全专业市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动百货、连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和商业智能系统。加快旅游、会展、酒店、餐饮等服务信息化,构建高效便捷的网上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介和物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网上购房、租赁、拍卖和评估等新型服务。加快社会信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实名制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征信共享和企业信用评价、预警及惩戒机制。
    17.大力发展面向国际的电子商务。完善电子商务环境,构建现代化商贸模式,打造“网络商都”。发展重点行业电子交易中心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健全网上交易市场,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形成“广州价格”的电子商务公共平台,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品牌。深化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依托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大型会展,建设面向全球的大型国际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推进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区域性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推广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应用。健全电子商务政策法规体系,加快信用、认证、支付、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保障网上交易安全。

    五、着力推进网络新都工程,构建国际枢纽型信息港
    18.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的泛在网络体系。以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构建覆盖全市、高速互联、安全可靠和业务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强化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功能。建设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宽带光纤接入网、有线数字电视网和数字集群通信网,实施光纤到户和无线城市工程,率先发展“物联网”,实现宽带网络随时随地随需接入,构建便捷高效的泛在网络体系。先行先试,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互通,资源共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协调推进珠三角无线宽带网络同城化、光纤网络一体化,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
    19.着力建设国家级信息资源集聚区。推进数据中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基础数据库群,支持建设一批国际和国家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数据中心和容灾备份中心。加快高性能超级计算中心和网格计算平台建设,力争成为国家计算网格华南地区主节点,建成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
    20.全面推进“信息亚运”建设。加快实施“信息亚运”工程,建立完善各种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支撑广州亚运会赛事和业务运作,实现在所有亚运场所均可提供多语言、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保障亚运会的成功举办。
    21.加强信息与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推广电子身份认证,建立电子政务安全监控和应急反应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加强信息安全测评,开展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工作,提高防范和应对网络安全事件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统筹建立数据备份和容灾备份体系,推广自主可控的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应用,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扶持自主创新的信息网络安全产业。

    六、着力推进网络文化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
    22.加快建设网络文化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加快网络文化资源建设,推进优秀岭南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大力度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展览馆、数字化影院、数字媒体资源库和岭南文化经典在线文库,强化岭南文化传播和服务能力。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信息化,开发一批优秀的数字文化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络文化传播网站。加强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健全城乡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
    23.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发挥岭南文化中心优势,发展网络游戏、动漫、网络影视、网络音乐和数字出版等数字内容产业,鼓励开发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培育一批网络文化骨干企业。实施网络文化精品工程,大力扶持原创网络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数字媒体、网络杂志、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等网络文化产业平台,继续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丰富优秀数字文化产品。
    24.努力构建社会主义网络文明。加强网络行为规范,强化道德约束,倡导诚信自律的网络文明,创造和谐有序、公平包容的网络环境。试点建设面向未成年人的免费公益网吧。发挥互联网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网络文明评议平台,推动互联网行业自律。健全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加强网络虚拟社区和行为的安全监管,打击网络犯罪。

    七、着力推进信息创新工程,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25.发展产业链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推动信息、知识、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围绕平板显示、数字家庭、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和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建立研发测试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知识库、专题标准库和“专利池”等公共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各类专业技术资源库建设。
    26.建设区域创新资源配置网络。建立国内外人才、技术难题、技术成果、标准和专利等创新资源数据库,加快建立一批重点产业的国际人才库、技术知识库和成果库,发展虚拟创新网络协作平台。积极推进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共享。大力发展网络课堂,建立高效便捷的知识传播体系。
    27.加强网络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完善网络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平台建设,发展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建设网络版权保护及交易平台,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促进网络市场繁荣。建设知识产权网络服务平台,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知识产权应用服务。

    八、着力推进信息合作工程,促进城市国际化
    28.加强信息化交流合作。加强与东盟、亚洲国家的信息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亚洲主要国家卫星电视频道落地,发展互联网、电信、物流信息等服务。加强国际高端产业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合作,参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产业等国内外组织活动和标准制定,举办全国性、国际性会展。推动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与广州合作,推动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
    29.推动区域信息一体化。以广佛信息同城化为重点,先行先试,推动珠三角城市间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间信息网络对接互通,率先实现广佛城市公共服务一卡通、信息共享一网通、电信服务同城通。积极推动泛珠三角城市间信息共享,推进电子身份认证、信息标准等合作。深化穗港澳信息领域合作,推动穗港澳城域网高速互联,加快实现信息平台互通。建设穗港信息服务合作园区和国家广东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推进技术创新平台、研发设施和科技资源共享。

    九、保障措施
    30.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区、县级市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设立首席信息主管,并由领导班子成员担任,负责组织推进信息化工作。整合市、区(县级市)信息化管理资源,健全市、区(县级市)信息化工作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规划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管理职能。健全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城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大力发展信息化相关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公益性服务机构。
    31.建立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辅助的联动机制,形成各方共同推进“信息广州”建设的强大合力。引导和推动企业和公众普遍使用政府网上服务和电子商务。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政府信息化服务外包,支持采用自主创新产品,激励企业投资信息技术。支持信息行业中介机构承接咨询、监理、培训、标准、认证、评估和统计等工作,促进全社会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32.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定期评估修订机制。各区、县级市要制定区域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各部门要制定实施意见。加快《广州市信息化促进条例》的立法进程,将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化工程建设、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纳入法制化管理。加快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应用和信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规章,推进现有地方法规的修订,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加强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编制工作。
    33.建立多元化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对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信息化建设运维的投入力度,统筹使用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大专项,建立市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扶持资金。加快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通过政府种子资金引导,带动民间资本进入,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信息产业投融资体系。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型信息产业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积极稳妥推进政府和企业信息化外包服务,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信息化项目的投资运营和信息资源增值开发。
    34.建立信息化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加快制定信息化绩效评估管理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将信息化发展指数评估结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任用评价体系,对在信息化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全面实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将信息化绩效评估结果纳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建立项目问责制,对绩效考核不合格的给予通报批评等处理。逐步开展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等领域的绩效考核工作。
    35.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实施“数字人才”工程,建立结构合理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培养信息化重点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培养紧缺的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实施“千名信息化领军人才培养计划”,5年内政府资助培养1000名政府信息主管、企业信息主管和信息企业家等领军人物。建设信息化人才智力资产评价系统,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体系。
    36.提高全民信息能力。加强信息化宣传培训。实施“百万市民信息化普及工程”,支持引导社会机构开展公益性信息化培训,结合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用5年时间增加百万以上市民掌握信息化基本知识和技能。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鼓励企业加强员工信息技能培训。各种媒体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信息化新知识、新应用、新服务,引导企业和市民提高对信息化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信息广州”建设的良好氛围。(转载广州市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