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服务经济与餐饮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荆林波
《当代经理人》:在调研过程中,你认为从四川走出来的餐饮企业,有什么共性?诸如:遍地开花、一直很难上市、服务好等。
荆林波:首先,在于其菜品的大众化,接受面大,几乎人人皆宜,大家都爱吃辣,它就容易在异地“开花”,换了甜的菜品,就很难;第二,川菜总体便宜;第三技术含金量低,原材料大众化,不像粤菜,鲍鱼、海参都很难找。不过也正因为这种大众化,顾客群以中低档顾客为主,客户单价较低,最多也就二三十元,吃饱了走人;客单量也极低,因为这个顾客群分散,流动性强,最终导致客户附加值低。四川餐饮企业要想做大,只能提升品牌,俏江南就是个好例子。说到“上市”,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谋求上市,上市也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惟一标准。有些家族企业不上市,就愿意把钱揣在兜里。更重要的是餐饮企业的采购体系都是现金交易,无发票,这是个技术性障碍。
《当代经理人》:中国当前火锅类餐饮市场竞争态势如何?
荆林波:竞争太激烈,有川火锅、重庆火锅,还有北边一族的小肥羊、小尾羊,甚至南边一族的海鲜火锅,这就导致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海底捞这几年成长之所以快,是因为其高层管理者注重内部企业文化建设,这是特色。他的团队很聪明,当年从四川简阳起家的张勇看到本地的过度竞争,跑到异地发展等于是开辟了一个新市场。
《当代经理人》:为什么小肥羊能在如此短时间内上市,小尾羊也已进入上市前辅导期,而四川火锅企业却一直未闻有上市者?四川餐饮企业要在哪些方面加强,才能做大?
荆林波:如果一个企业就做一个店,没有扩张欲望,他对资本的需求不大。只有在扩张,或进行大面积更新换代,诸如信息系统、初创设备时才需要资金。首先四川企业家团队素质应上一个台阶,做好企业,必须有一支好队伍。在初创阶段,企业不成规模时,靠家族就可以了。但如果真想把企业做上市,创业者的个人整体素质亟需提升。很多企业本身以家族形式做起来,但当真正跨入资本门槛时,首先面临的是管理团队能不能达到资本方需求。另外企业要做好战略分析,大多数四川餐饮老板都属于知足常乐型,“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喝点盖碗茶,看点歪录像”,这是一种普遍的四川文化。相较之下,浙商则是“我今天挣了这个,明天要做那个”,成功欲望很强。四川人能吃苦没问题,但他在战略上考虑得太少,多数仅仅考虑两三年后的事情。
《当代经理人》:对四川餐饮企业来说,快速达到产品和服务标准化,看起来是个跨不过去的槛?
荆林波:标准化的背后要靠“标准”本身,加上制作工艺,以及服务人员的责任心来保障。什么叫“标准”?拿“麻婆豆腐”这道菜来说,几两豆腐、几两肉沫、烹饪过程什么样都很重要。“中餐标准化”,这个话题庞大,争论至今,仍无结论。我估计很难有结论,中国的月饼标准、馒头标准早已成了笑话,这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其次,标准化得靠技术手段,也就是“工业化”,可在中国做“麻婆豆腐”的是谁?大厨,因人而异,这个大厨烧了三分钟,用了一小勺油,那个大厨烧了三分半钟,用了一中勺油,顾客并不一定能尝出差别来。与麦当劳的差距在哪?麦当劳,整体是一个工业化流程,炸三分钟还是五分钟,多少油,多高温度都有严格规定;第三,人的问题,麦当劳几十个小时就可以培训出一个人来,只要能看温度计之类就差不多。可中国培养一个厨师,什么都要考,甚至你考了也没用。我拿了证,我上了岗位,我不按操作进行你也不一定知道。